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,义为行动准绳,廉为廉洁方正,耻为有知耻之心。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。
《管子·牧民》:“何谓四维?一曰礼,二曰义,三曰廉,四曰耻,礼不逾节,义不自进,廉不蔽恶,耻不从枉。”
顾炎武,明清之际最著名的学者之一。他牢记母亲“无为异国臣子,无负世世国恩”的教导,宁死也不做清朝官吏。康熙皇帝为了笼络顾炎武等名士,开设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,但他明确表示:“果有此事,不为介子推之逃,则为屈原之死矣。”他曾讲过《颜氏家训·教子》中的一个故事:北齐有位士大夫,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在朝廷做官,要他学讲鲜卑族语言和弹好琵琶,拿这些去服侍鲜卑族出身的公卿大臣;颜之推教育自己的儿子说,这是不顾廉耻,你们可不能这样做啊。为此,顾炎武十分感慨地说道:“颜之推生于乱世,尚能说出这样有骨气的话,那么,那些低三下四不知礼义廉耻的人,能够不感到惭愧吗?”
春秋初期的政治家、思想家管子说过:“礼义廉耻,是谓四维,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”意思是说,“礼、义、廉、耻”如同四根维系江山的绳子,缺一就会导致国家倾覆。礼义是用以治人的,廉耻是用以立人的。一个人如果不廉洁,就会无所不取;如若不耻,则必然无所不为。文化是一种传承,对礼义廉耻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,我们必须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,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讲“礼法、道义”则应该是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及党内法规,自觉服从组织,服从于人民的根本利益。讲廉洁、知耻辱,则是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,自觉用《廉政准则》严格要求自己,用反面教训不断警示自己,常有羞耻之心,才能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,保持廉洁之身;若不然,则会因不知“廉”、不知“耻”一步步滑向“无所不取、无所不为”的境地,进而违纪违法、害人害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