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义:正义,正道;亲:亲属。为了维护正义,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,使之受到应得的惩罚。本指为君臣大义而绝父子的私情。后泛指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间的私情。今指为维护正义,对违反祖国人民利益的亲属不徇私情,使其受国法制裁。
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大义灭亲,其是之谓乎。”
春秋时期,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,自立为国君。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,激起人民不满。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,就找心腹之臣石厚商量办法。石厚又去问他的父亲——卫国的大臣石碏(què),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。石碏对儿子说:“诸侯即位,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,他的地位就能巩固。”石厚说:“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,要是周天子不许可,怎么办?”石碏说:“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,陈卫又是友好邻邦。”石厚说:“您的意思是要我们去请陈桓公帮忙?”石碏连连点头。
州吁和石厚不知是计,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。原来,这是石碏的安排。卫国派人去陈国,把州吁处死。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,应该从宽。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。
俗话说:“虎毒不食子。”凶禽猛兽的天性尚如此,道出了亲情之可贵。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天性,就不应当再冠之以“人”了。然而另一方面,人作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有思想、有理性的存在,又不能完全凭自然法则左右,更多的还要服从社会法则、道德法则、理性法则。当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冲突时,必然面对着艰难的抉择。所谓“大义灭亲”,正是当亲情与民族、国家大义发生冲突时,为了维护民族、国家的利益,而毅然决然牺牲个人的亲情,非常人所能为,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很强的理性力量。石碏能够不顾父子亲情作出如此决定,实在可歌可泣,值得后人景仰。今天,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仍然常常面临公与私、情与法的冲突:是顾及一己私利,还是维护公共利益?是徇一人之私情,还是严格执纪执法?能不能做到大义灭亲,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。为官者更应把握社会、道德、理性法则的重要性,在管好自己的同时,也要管好“家里人”、“身边人”,对自己亲友借势敛财、横行霸道等违法乱纪的行为,也一样要坚决制止,决不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