谓治国平天下,德为根本,财由德致,故理财为末。
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”
宋朝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自幼胸怀大志,常对人说:“只要是能造福百姓,有益于国家的事,我就愿意做。”被调往泰州任盐仓监官后,见海水泛滥,百姓受难,上书建议修捍海堤堰,朝廷准奏。后调范仲淹任兴化县令,全面负责治堰。范仲淹亲自参加运土、夯土,海堤修成后,当地人感激他,把堤堰叫范公堤。几年后,范仲淹进京做官,直至宰相。期间大力整顿官僚机构,剔除弊政,得罪权贵,数次被贬职排挤出京。可他不计个人得失,为官之地均“政通人和、民大悦”。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、义田、义宅,救济穷人,供穷人子弟上学,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。
治国平天下,品德是根本,而财是末,是枝微末节。这在封建社会里,对约束士大夫的操守有进步意义。今天,我们重提“德本财末”,不是否定发展经济的重要性,而是肯定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,约束贪欲的必要性。现在有些党员干部,一旦为官,即利欲熏心,觉得人生不易,生命匆匆,于是大肆聚敛财物,中饱私囊,为追求个人钱财而丢掉为官之德,这就是以末为本、舍本逐末,其害莫大焉。《大学》里说: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”意思是说,有了好的德行,才能受到人们的爱戴,被人信任了,才会有土地,从而有财富,进而才可以供个人、集体、社会、国家开支。正所谓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道德的坚守,决不能以权谋私,贪赃枉法,留下污行,留下骂名,否则一害国家和人民,二害自己和家庭。